关于明星“天价”电视剧片酬的讨论尚未结束,与之相似的综艺明星“天价”片酬再度引发争议。从价码上来看,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大热IP和一线明星并不能决定一档节目必然成功。将太多资源精力投注于明星争夺和版权争夺泥潭,行业本身将陷入恶性竞争的怪诞局面。
综艺高价邀请明星也难逃同质化
这两年坚持看综艺节目的观众,很可能出现的状况是:记不起是哪一档节目,倒是对几个蹦蹦跳跳的明星很熟悉;然而尽管对活跃在各类综艺节目的明星们特熟悉,却始终想不起来他们演绎过什么作品。
很难想象,在过去短短两年之内,电视荧屏上的综艺节目数量竟然已经从215档井喷至600多档。但比大量同质化节目更令人尴尬的是,大规模的综艺明星同质化,以及与之并行不悖的综艺明星片酬激增。
关于明星“天价”电视剧片酬的讨论尚未结束,与之相似的综艺明星“天价”片酬再度引发争议。从价码上来看,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超一线明星拍一季综艺的价格就是一部电视剧的价格。
而相比于电视剧的几个月的拍摄周期来说,一季综艺节目的拍摄不会超过三十天,这恐怕足以解释很多综艺明星虽然未曾见有什么影视作品,但各大综艺节目却频频现身的原因了。
可想而知,一档综艺节目的成本绝大多数都砸给了明星(还有一大部分支出是海外版权购买),留给节目制作的预算连零头都算不上。
遗憾的是,大规模砸钱带来的并非是百分之百成功,得明星者得收视率也并不奏效。比如,范冰冰[微博]天价加盟《挑战者联盟》连续两季收视率都不算好。同样命运的还有芒果台重金请了32位大小明星的《全员加速中》,似乎连名字都不是很熟。不胜枚举的例子反复印证的道理是:一档综艺节目请来的明星的咖位大小并不和节目收视率成正比,用来忽悠投资方和上级的收视率数据主要靠买。
然而,制作方似乎也很绝望。节目类型同质化背景下,抢占明星最终成为唯一的战场,在各大节目组厮杀之下,综艺明星的片酬水涨船高也符合价格规律,这和同样备受批评的国产影视业如出一辙,而且二者相互推动片酬上涨。
简单来说,粗制滥造影视剧中的同一拨人,很可能脱了戏服后在综艺节目里开一个同电视剧差不多的片酬,展开双向营销,不断推高价码,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给节目组算一笔账,明星拿走总成本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与此同时,决定着节目策划、拍摄、剪辑、后期等一系列制作层面的预算被一再挤压。而即使是明星拿走大头后所剩无几的投资,还要由外包的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再分。
综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IP、明星的堆砌
作为综艺节目的重要元素,明星的参与本无可厚非,但有了大热的IP并不能决定一档节目必然成功,一线明星也无法保证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将太多资源精力投注于明星争夺和版权争夺泥潭,行业本身将陷入恶性竞争的怪诞局面。
不同于制造业,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生产的是“意义”。在今天的综艺舞台上,缺乏有机整合,仅仅靠IP、明星、场面的堆砌显然无法实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年,继《诗词大会》以来,文化类综艺逆势获得成功也证明了,一档综艺节目的火爆一定与其对意义生产层面的把控能力息息相关。同理,刚刚开播的《明星大侦探》和始终人气颇高的《奇葩说》等节目,也因为其在内容上“不只是令人发笑”且颇具思辨性而获得成功。
娱乐业经济大热背景之下,资本潮流蜂拥入场,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然而,资本逐利性最终给行业带来的却是饮鸩止渴式的厮杀。尽管现在看来娱乐业经济热钱涌动,却始终鲜见令人难忘的文化产品。
从去年一直热炒的“内容创业”到今年流行起来的“头部创新”,不差钱也不差人的娱乐产业中,最缺乏的恰恰是对于文化产业中意义生产的思考。
(责编: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