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样品453批次 不合格5批次 四川成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 湖北武汉硚口区:提前介入监督立案 深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亚马逊首次在其年度报告中警告假冒伪劣商品 浙江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酒类、蔬菜制品等22批次食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辽宁大连金普区助力企业知识产权变资产 维权添“利器”,工商来提醒 商标被侵权 美国Run-DMC乐队把亚马逊给告了 全国工商系统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超两万件 纽约华人当铺近期频遇假钞勒索疑集团诈骗新手法 四川成都金牛重拳出击打假扶优保名牌 新常态下保护知识产权也成“新常态”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椴树蜂蜜等2批次蜂产品不合格 “猴姑”告“猴头菇”,通用商标到底通用不通用?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消防器材产品抽查不合格 北京市食安办:5批次食品不合格 食药监总局:广州美素力两款配方米粉不合格 北京“极草5X”销售商涉嫌无证经营药品 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2021年湖北天门市知识产权工作量质齐升 “还没开捕就先卖”的“正宗阳澄湖大闸蟹” 江苏省电热暖手器产品风险监测显示样品合格率仅为33.3% 贵州曝光7批次不合格保健食品 “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产业政策解读研讨会在深举行 聚焦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电商法草案三审稿引热议 部分核心条款或成电商“不能承受之重” 广东茂名信宜专利和商标发展快速提升 “工商阿里大数据交互平台”正式启动 “360”状告“搜狗”不正当竞争索赔1000万元 17家皖企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 黑龙江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走流程”活动 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举办2018年“知识产权与创新大讲堂”第一场培训活动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抽检2类食品6批次样品 不合格2批次 旅游纪念品“一张脸”让景区掉价 化妆品特殊功效不可信 食药监局拟出台新管理规定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天津市南开区抽检49批次食用农产品样品 不合格1批次 山东聊城市茌平区市场监管局发挥职能作用 保护企业商标权益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抽检70批次塑料购物袋41批次不合格 BMG对Cox Communications提起的上诉进行回击 黑龙江省食药监局抽检82批次食品6批次不合格 河北省食药监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促融合 强创新 打好奶业振兴攻坚战 2019中国奶业D20峰会在上海召开 福建省南平市食药监局: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专家:体育知识产权立法存在不足和滞后 不利于产业发展 浙江宁波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企业标兵 网络作品频现“伪原创”背后盗版侵权套路深 新加坡烟草平装法律即将生效 云南昆明高新区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集群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市场监管局抽检:1批次卤猪耳朵亚硝酸盐超标 江苏省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批次食品不合格

何妨像治酒驾般严惩假货?

2017年2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向全社会发公开信,呼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公开信宣布,阿里巴巴为此“不惜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2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些年来,网络上的制假售假越发成为个让人尴尬的话题:假货不是电商产的,电商却跟着“背锅”;打假不是电商主业,电商却在风口浪尖。阿里也好,京东也罢,在被假货打脸的同时,亦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的困扰。不过,很多人恰恰忘记了一点——当年“便宜货”横行的北上广的秀水街、襄阳路和华强北,实体店虽雨打风吹去,源远流长的假货,却在“互联网+”之前,早就转战于暗夜妖娆的电商平台。莆田鬼市的案例不过再次说明:不是网购的风险大了,而是假货的路子广了。

打假自然不是“3.15”一天的功夫,假货也不只是中国式的难题。网络售假多么猖獗,数字足以窥斑见豹:根据国际商标协会(INTA)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买卖的假货产品价值4600亿美元,而且大部分假货买卖发生在网上。西班牙公司RedPoint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假货转手的“热点地区”:前10大假货买卖网站中有6个来自远东地区,中国电商网站尤为突出。去年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再次将淘宝列入“恶名市场”(notoriousmarketplaces)名单,但事实上,全球电商贸易的假货问题,显然非一家平台能解决。而此前,全国打假办亦表态称,2017年将重点打击互联网售假。

互联网上的假货,如电子贸易中的“蠕虫病毒”。无论是源头治假还是平台打假,眼下来看,提高罚则标准、打出法治痛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有些数据,相对于汪洋大海般的假货来说,更显现出深切的无力感:比如以阿里巴巴的数据为例,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细算下来,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更为无奈的,还有下面这些数据:据称阿里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号称大数据打假;然而,手段呢,除了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没有执法权的企业,在防不胜防的假货面前依然像个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一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开店关店的麻烦,相较于制假售假的收益,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刑罚的概率尚且不到1%,暴利灼灼之下,作奸犯科者又如何自动洗心革面去?

刑法学鼻祖贝卡利亚有言,“刑罚的必定性和不可避免性,才是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全面法治之下,乱世重典的逻辑,并不算恶意昭彰,相反,司法对假货温柔有加、暧昧纠结,才真正让网络售假成了治而不理的“重霾”。谁最当“不惜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不是企业,而是善治的良法与严苛的执法者。一句话,严格执法、加大刑罚,拿出治理酒驾醉驾般的力度来治理网上网下的假货,“3.15”才不会成为一种年度图腾,电商才不会孤掌难鸣,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国家身份也才会更加岿然铿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