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个“假货基地”遭到媒体曝光。一个在福建莆田:莆田安福电商城里,假鞋、假发票、假快递、假手机卡应有尽有,白天门庭冷落,夜晚人、车带着鞋产品来来往往。一个是天津独流镇:这里有民宅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并最终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四川等地,据新京报调查,该镇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则长达十多年。对这些假货乱象,民众怎么看?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旁边评论
加重监管砝码遏制假货乱象
最近,“假鞋”事件以及“假调料”事件经媒体曝光之后,旋即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两起事件的发生地——福建莆田和天津独流镇,假鞋假调料生产已经颇具规模,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两个“假货基地”可不是一天形成的——据新京报调查,独流镇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造假历史长达十多年;而前年,新快报就曾报道过莆田“假鞋”,称“2004年左右,莆田的高仿生意达到了高峰。”如此看来,莆田的“假鞋”历史甚至比天津独流的“假调料”还要长。
按理说,十几年可不短,可为什么这些造假窝点能常年不倒?甚至成长为一个个“造假中心”?超4成网友认为,监管不严是假货事件频出的主要原因。
从报道来看,一些执法人员甚至将“打假”看做其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来源。执法部门的监管不严、打击不力,甚至与黑窝点“勾肩搭背”,客观上纵容了“假货中心”的成长。
要知道,标签一旦贴下,就很难摘下来。除非,地方政府拿出壮士断腕之势,强化日常监管,而不是一阵风似的运动。
新京报评论员李冰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