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共享经济已经火得“不行不行的”了。无论是国外的优步(Uber)、空中食宿(Airbnb),还是国内的滴滴出行、途家网,都获得了多轮巨额投资,资本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之高也令人咋舌。最近,共享单车也正风光无限,风靡上海、北京的摩拜单车已成为投资市场的新宠;而以前专攻校园共享单车的ofo也走出校门走上街道,并且获得了包括滴滴出行、小米等的C1轮投资。
笔者作为一名专利工作者,不禁对这些企业的专利产生了兴趣。在简单了解了上述共享经济代表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后,忍不住发问:没有专利支撑的共享经济能走多远?
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囊中羞涩”,尚未有专利申请获得授权;途家网、ofo分别只有1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摩拜单车目前有11件发明专利申请正在审查过程中,1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5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Uber和Airbnb分别有7件、3件发明专利申请处于审查过程中,另外,Uber拥有美国专利164件,Airbnb拥有美国专利14件。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与技术创新型企业相比,共享经济企业的专利数量非常少;国外企业比国内企业更重视提交专利申请,获取专利保护;国内企业几乎都处于“专利裸奔”的状态。
在创业创新大潮中,创业者、企业家对专利这种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垄断的“大杀器”已经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专利一方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直接提高企业的估值,因此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非常重视专利保护。但是从以上数据来看,显然共享经济领域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回想2014年滴滴出行与快的的补贴大战,当时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都拿红包拿到手软,但是这两家公司都没有拿起专利武器去打击对方。试想,如果滴滴出行或者快的手上掌握着一些关键专利,那么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双方烧钱几十亿的场面,这场交锋就结束了。
有人说,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共享这一理念,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一种适于广泛应用的共享场景连接供给者和使用者两端,然后培养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就大功告成。这更多的是模式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因此不需要专利保护。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共享经济仅止步于模式创新,那么对于企业家或是投资人都“悲剧”了。当某一种模式被创造出来,由于模式创新得不到任何法律保护,那么模仿者仅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即可复制并参与竞争,到最后剩下的商业竞争手段除了疯狂的金币战争实在没有其他有效的手段了。
笔者认为,模式创新的同时如果能够搭配技术创新,那么一定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企业的发展将会更顺畅,估值将会更高。其实共享经济在实现共享时一定需要对共享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并在共享物与共享者之间搭建平台,这中间具有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例如,Uber针对通过计算装置提供的位置点数据来确定位置信息的方法等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Airbnb围绕在线预订系统提交了专利申请。如果这些相对核心的技术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形成的技术壁垒加上品牌认可度、用户习惯、渠道优势等因素,那么同质化竞争者将几乎无力再撼动其主导地位。
共享经济这只“站在风口的猪”,若能插上专利这双“翅膀”,一定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