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热情很高,由过去的被动到如今的主动。”11月3日,中山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副主任科员郑国策介绍,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汉通、格美淇、顶固等一大批高新企业技术正依靠技术走向“蓝海”。(11月7日《中山日报》)
在经济转型及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从被动转型到主动创新,与其说是自我觉醒式的突围重生,笔者更相信是知识产权得到有力保护后,在企业转型实战中的真实折射。尤其是对于万千中小微企业来说,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近在眼前,大部分工厂老板也比任何群体都能深刻理解,创新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在“世界上没有中国人造不出来的东西,但中国人造不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的坊间调侃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毋庸置疑成为阻碍企业创新的头号因素,企业转型人尽皆知,技术创新举步维艰。如何把技术攻关的最新成果,顺利转化应用于生产工艺又不会肘腋生变,如何及时有效地保护好自己企业知识产权,这些问题让众多企业家昼思夜想。
不少镇区主抓经济的领导曾困惑于“为什么我们这里企业对创新兴趣不浓”;今天仍有人不断追问“为什么那么多工厂老板不愿投资于研发,即使他们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当然是种自省与反思,但何尝不是一种提醒?剔除企业本身过多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费用成本高、维权意识薄弱等因素,缺乏官方相关的数据和专业指引,因为后知后觉导致未能抢占先机、提前部署品牌商标保护程序,同样已成企业创新之忧。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尤其是从政府层面,当企业创业起步时、创新需要扶持时,我们提供了什么?我市不断探索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维权机制和体系建设,去年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如果能通过更深化的改革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持续发力,从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储备,加强对品牌商标代理机构的资格认证、诚信机制建设及规范管理等方面着手,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保驾护航,也许会有更多的企业点燃创新之火,续写转型成功的企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