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高校周边复印店和个别网店成了盗版书籍的“重灾区”,尤其是考试类用书及教材,贪图便捷、便宜的学生军是主要购买群体。有学生认为自用不算侵权,有复印店认为“复印时不带作者姓名那页就没事儿”。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指出,复印书籍,不论是从图书馆借阅自行复印使用,还是复印店大量复印并销售,都涉嫌侵犯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10月31日《北京晨报》)
高校周边复印店成复印盗版书籍的“重灾区”,不是什么新消息。仅在今年,这已至少是被媒体关注的第二波了。今年3月中旬,媒体就报道,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五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严厉打击高校及其周边复印店的盗版复印活动,遏制日益蔓延的校园盗版势头。由此可见,高校周边成盗版复印的“热土”,不是一时一地的个别怪现象,而是长久以来的普遍存在。
高校周边打印店之所以公开承接“私人订制”复印教材业务,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对这种盗版侵权的打击力度还不够。有关媒体关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等专门发文进行违法认定、整治和打击,无疑是正确和必须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教材定价往往太高,不但比正常复印的费用高很多,即便与其他同类图书、义务教育教材相比,价格也明显偏高。对学生来说,成本低的复印教材当然更有吸引力。对打印店来说,有需求又能获利,没有严格及时的监管,自然是一大“商机”。
由此也可以看出,仅用执法的方式来禁止高校周边打印店私自复印“盗版教材”牟利,效果可能不太明显。即便通过严厉的专项集中打击,能够取得一时的效果,但也绝非长久之计。事实也正是这样,近年来针对高校周边复印店盗版复印泛滥,有关方面喊打喊禁的动作不少,甚至联合行动执法查处也不鲜见,但风头一过一切照旧;而3月份国家有关方面发文要求对此严肃查禁的情况下,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媒体再调查盗版复印现象依旧,甚至无过之而不及,就是很好的说明。
这就提醒有关方面,除了经常化执法监督“堵”之外,更需要用“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受益额度和教材价格,让大学生们更易接受,恐怕才是更有效的对策。
当然,对教材的著作权人而言,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学生”等方式,直接与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网上交易。改以往的纸质教材为网络教材,学生只购买版权,既确保了著作权益,又让学生减少了购买教材的支出,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