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保护协会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陕西省质监局:12批次烟花爆竹产品抽检不合格 纸制品监测检出细菌菌落超标 湿纸巾反成污染源 江西省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0%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与轻纺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 浙江宁波市质监局抽查:洗衣机、内墙涂料等9批次产品不合格 95种服装鞋类商品不合格 标称商标涉及博柏利、PRADA等 山西太原:多措并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侵犯知识产权, 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赔偿 深圳海关今年前5月查获涉嫌侵权货物4400多万件 广东佛山出台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政策 各地重拳打击套牌侵权、“三无”种子见实效 北京召开商标质押登记工作线上交流会 “互联网+”时代个人版权快速授权成可能 直击小米科技郑州打假:山寨电源触目惊心 地理标志助推湖南永州乡村振兴 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加快临床急需新药审批 推进中医药创新 市场监管总局就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CCC认证) 目录调整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检106批次农用薄膜产品 8批次不合格 “三步走”构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体系 上海市质监局抽查:4批次信息终端设备用锂电池产品不合格 奇瑞汽车入选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 山东省桓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1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河南省质监局:4批次锁具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要求 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省级标委会在粤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共创美好未来 四川省成都市工商局抽检:3批次学生用品样品不合格 专利设备如何防控危险化学品事故 陕西省工商局部署开展商标代理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阿里年投入10亿元打假:用机器对卖家“画像” 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假冒世界杯参赛队球衣案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4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36期) 天猫、淘宝、1号店 被查出不合格食品 科比申请最后一季商标专利 抓住良机欲推纪念品 天津市红桥区:1批次食品监督抽检不合格 自主品牌车仍需再“加油” 上海抽查:13批次保健食品商品包装不合格 2012欧盟知识产权讲座在广州、深圳举行 安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将驶入“快车道” 日公司抗议中国侵权奥特曼 维权官司曾在日本败诉 广东省茂名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茶叶及相关制品(红茶)抽检不合格 湖南株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7批次水产品(皮皮虾、虾姑)均不符合要求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141批次化肥产品 6批次不合格 越南关于商业活动侵权行政处罚的法令生效 市场上依然存在假冒玻尿酸 6款电热水器不合格 樱花青岛欧派上黑榜 黑龙江省食药监局: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酷派诉小米专利侵权 欲重回手机行业? 机器人写稿受版权法保护吗?

不保护“职业打假”,是法治倒退

近日,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对《消法》的适用对象进行了界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这项有关“适用对象”的界定,也被认为是,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20多年前并无“职业打假”这一说,而消法中对消费者的定义,也经常成为商家拒绝对“职业打假人”进行双倍或三倍赔偿的理由。甚至很多基层法院的判决,也会截然不同。有些法官认为,“职业打假非为生活需要不受消法保护”,而另一些法官则认为“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获利为合法利益”,应受法律保护。

但近几年,相关判决明显都倾向于支持“职业打假人”。这主要是因为,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2014年1月26日发布的指导案例23号——孙银山诉南京欧尚超市江宁店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生效裁判认为:“消费者是相对于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概念。只要在市场交易中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是为了个人、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职业活动需要的,就应当认定为“为生活消费需要”的消费者,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孙银山并未将所购香肠用于再次销售经营,超市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其购买商品是为了生产经营。因此超市认为孙银山“买假索赔”不是消费者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显然,在此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是倾向于支持“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的。而征求意见稿恰恰与之相反,如果得以通过,很可能出现职业打假人依法索赔,工商部门不支持,到法院起诉却一告一个准的情况。

但别说到法院起诉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经济支出,也会耗费相当的司法资源,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同类法律的看法截然不同,不仅有损法律尊严,也会让基层执法部门无所适从,甚至被群众指责包庇不法商家。

确实有职业打假人为了多获利,通过把商品藏过期、收买商家员工人为制造假货或过期物品等手段来恶意索赔。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有害群之马就全面否定职业打假人。更不能因此就对职业打假人设限。这种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商家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要是真的及时处理过期商品,怎么会连大量商品失踪都不知道?如果不知情的顾客不小心买了去,不一样是在出售过期商品?

法律允许职业打假人打假索赔,但并不支持其通过非法途径人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来索赔,对有上述违法行为者,理应依法处罚。违法成本高了,才没人敢以身试法。但其他职业打假人的正常打假索赔行为,不能因此受到限制,更不能因打假牟利就否定其行为的正当性,甚至拒绝其索赔。

职业打假人的存在,的确不是正常现象。这只能说明假冒伪劣商品太多,才给了职业打假人发财的机会。要是执法部门能尽职尽责,阻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市场,打假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职业。执法部门与其抱怨职业打假人太多,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调解精力,不如好好查查自己辖区内还有没有假冒伪劣商品。要是商品质量没问题,职业打假人吃饱撑了去频频举报。

至于那些故意“作局”的恶意举报者,完全可以依法惩治。造假维权“零成本”,并不是指责职业打假人的理由,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有关部门的无能。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不仅有效弥补了监管空白,给更多消费者提了醒,也提高了商家的售假成本,让其不敢再肆无忌惮地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优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职业打假人明显有功无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