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界,国产智能手机凭借“高性价比”的优势不断扩大市场;在法律界,国产智能手机却逐渐成为专利诉讼的重点目标,几乎所有中国智能手机在出口海外时都碰到了专利壁垒。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增量出现首次下降,各家手机制造商不得不转向国际市场来提高收益,如何有效应对海外专利诉讼将成为国产手机能否顺利“出海”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常来说,做好产品出口目标国家的专利布局、排查专利侵权风险,能够有效降低专利诉讼的发生概率。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样的专利技术,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保护强度。智能手机具有快速迭代性,推迟产品上市时间往往会丧失性能与价格优势,考虑到国内外专利制度的差异,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委托出口国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开展尽职调查是一个相对优选的策略。在开展尽职调查时,需要对专利的功能类别加以区分。智能手机领域的专利一般包括标准必要专利(如基础通信协议专利)、必要功能专利(如蓝牙、GPS等功能模块专利)、个性功能专利(如软件界面专利)三个功能类别,其中标准必要专利、必要功能专利最容易被用于专利诉讼,一旦发现涉及此类的专利侵权风险,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即使进行了详尽的专利尽职调查,面对异军突起的中国智能手机对本国带来的市场竞争,举起专利诉讼的“大棒”仍然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不久之前,爱立信在印度起诉小米专利侵权就是很好的例证,该诉讼导致小米旗下的手机产品遭到临时“禁令”而无法进入市场销售。此外,那些竞争对手之外的专利运营公司所提起的专利诉讼也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走向海外市场制造了巨大的障碍。虽然在面对专利诉讼时,提出原告专利无效的请求是“釜底抽薪”的策略,但除非有十足的无效把握,否则该策略用于智能手机领域似乎并不划算。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通常耗费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造成“赢了诉讼,输了市场”的尴尬局面。事实上,大部分手机领域的专利诉讼往往以和解而终局,进入者通过支付一定金额的“许可费”换得更大的自由行动的空间。
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利局面,不如主动寻求变革。借力使力,引入国际上游供应商参与合资公司入股,能够成为一条新的规避或应对诉讼的策略选择。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统一供应链上下游的利益目标,建立更完整的专利组合以应对潜在的专利诉讼风险。早年思科诉华为侵权案件中,华为与3Com成立合资公司以应对诉讼。同样,高通入股小米后,使得后者尽管专利储备不足,但仍然拥有一个坚固的专利后盾。一旦面临专利诉讼,那些拥有更强大专利储备的国际上游供应商会出于市场利益考虑而拿出更为锋利的应对武器,这为中国智能手机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建立了保护伞。当然,合资或入股的策略会使得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们丧失一定程度的公司话语权,这仍然需要在具体的业务谈判中加以权衡。作为企业高管,应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参与到各类专利谈判中,以便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将专利问题完整地考虑在内。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日益复杂和频繁的专利诉讼,提高技术实力并建立强大的专利组合才是拥有持续竞争力、掌握竞争主动权的最优策略。如果将专利成本计算在内,手机终端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看,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不能仅依靠“低价战略”来开拓海外市场,注重“专利战略”才能够在新的市场中大显身手。(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