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简简单单的化学实验课,大多数学生把眼光盯到了实验结果上,37中的初三学生鲁昱瑶却“独具慧眼”,发现了化学实验中的小“瑕疵”。数百次的反复实验,她不仅改良了实验,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日前,青岛37中的学生鲁昱瑶刚刚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她的一篇化学研究成果——《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获得了专利。“刚上初三的时候,化学课本里的一个实验,叫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用过氧化氢,然后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备氧气。”小鲁说。原来,做这个实验时,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状的,它作为催化剂在制出氧气后质量是不改变的,但是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在完成实验后就和实验产生的水混合在了一起,变成了废液,无法回收。“看着全校的同学把一桶桶黑乎乎的废液倒掉,感觉真的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也不好。”小鲁说,她下定决心改进这个实验。
于是,课间、放学后都成了小鲁的钻研时间,她在化学老师梁涛的指导下,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鲁昱瑶坚持不懈地试验了20多种不同的材料,记录了数百个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多次实验结果比对,终于获得成功。原来,鲁昱瑶找到了能把二氧化锰凝结成块状固体的物质,做成功后就没有了废液,二氧化锰还可以回收晒干后再次利用。“这个实验全国的初中生都在做,产生的废液很多。别的学生没解决的问题让小鲁解决了。”梁涛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