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带货产品成网坑:质量问题层出 投诉置之不理 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专利周青海地区活动圆满结束 河南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8个批次口罩产品不合格 广东省质监局:22批次燃气灶具产品不合格 巴西工业产权局与小微企业支持服务中心续签合作协议 天津市宝坻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42批次 不合格1批次 重庆市秀山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120批次 4批次不合格 提高作恶成本,捍卫著作权人权益 河南安阳市商标可网上申请 业务范围扩展为23项 贵州省质监局抽查电线电缆1个批次不合格 猖獗的“假酒换新瓶”需“断网”来治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抽检70批次塑料购物袋41批次不合格 贵州六盘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6批次食品抽查不合格 激发企业和市场全新活力!山东省威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纪实 规范商标申请出实招 溯本清源正当时 WTO就药品专利达成了17年的豁免协议 广东省工商局:35款服装商品被认定存在缺陷 辽宁省食药监局:3批次水产制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童鞋抽检不合格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生活漫步:消费维权,电商不可推责 浙江缴超4.6万公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 67人被采取强制措施 《权力的游戏》高居2012年盗版美剧榜首 山东省食药监局抽检80批次水果1批次不合格 专利侵权民事诉讼难在举证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阿里推出网络文学新业务“阿里文学” 一旦电商杜绝假货 家电实体店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四川成都市质监局:1批次洗衣机产品洗净比不合格 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专利商标版权数量超10万个 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餐饮食品不合格 欧盟-格鲁吉亚地理标志小组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加强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亟需法治护航 清除网络盗版需持久的“亮剑精神” 中国(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高质量优化营商环境 海南万宁市市场监管局关于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2期) 最高检:5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12万余人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开发打击假冒伪劣日用品专项行动 “SEXY”商标注册失败诉至法院 OFET中有机半导体材料专利申请分析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专项抽检春节食品4批次不合格 山东潍坊市质监局抽查6批次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产品不合格1批次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44种通讯器材类商品抽检不合格 Apple今日获得36项专利,其中包括支持手部跟踪、动作跟踪等功能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再放大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江西版权知识宣讲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省工商局:11组网售老视眼镜类商品抽检不合格 青海省食药监局:抽检食品146批次不合格2批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查60批次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液产品 不合格5批次 苏州多品牌沙发“上黑榜”现代百年等产品不合格

“傍名牌”总得有个法子治

据媒体报道,有一个人同时注册了近60个商标,其中包括“强生”“雅培”“玫琳凯”等公众熟知的品牌。不过,这些商标所属的类别,与我们平时常见的那些大牌却不同。比如,雅培是奶粉品牌,但这位自然人注册的“雅培”属于餐饮酒店类;“玫琳凯”是化妆品品牌,但被注册为医疗器械类。

针对以往实践中侵权人侵权成本低、权利人维权成本高、打官司维权往往得不偿失的现象,5月1日实施的新《商标法》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法理上为商标和品牌侵权行为的查处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假冒名牌已经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但另一方面,那些利用知名品牌的大众认可度,注册相近行业同名品牌的“傍”名牌行为,却仍然有一定市场。

同样的名字,以不同的类别注册,我国法律并未禁止。不过,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申请注册的商标已经是驰名品牌,且新的注册会对其产生不当影响,则注册行为不能成功。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品牌是“驰名品牌”,什么样的影响才算得上“不当影响”,法律并未明文规定。

现实中,经常有一些个人和企业借此打“擦边球”,通过注册与知名品牌相近类别的同名商标,“借用”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即使品牌所有者发现自己的品牌在相近行业被“借用”,由于商标和品牌的所有权在别人手上,要证明其对自己产生“不当影响”又很困难,加上走法律途径成本高昂,往往只能无奈。

“傍”名牌现象的出现,不仅侵犯了消费者和知名品牌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是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消费者选购某品牌的商品或服务,代表其对该品牌的信赖和对该品牌所提供产品的认可。“傍”名牌现象,利用了消费者对同名品牌的信任,挂的是“羊头”,卖的却是“狗肉”。不难想象,如果消费者慕名前往“湾仔码头”餐馆,却发现吃到的水饺“不是那个味儿”,必然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其次是给相关知名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傍”名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出现问题,很可能影响公众和消费者对同名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

此外,“傍”名牌还有可能对市场造成不良效应。事实上,“傍”名牌行为正是利用了知名品牌的品牌价值和声望“不当得利”。如果品牌的“无形价值”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利用,谁还愿意去进行品牌建设?长此以往,在商标和品牌领域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傍”名牌之风绝不可长。有关部门和相关品牌持有者都应该行动起来。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堵住产生“傍”名牌现象的法律漏洞。而对相关品牌的持有者来说,则应该加强专利意识,在注册商标和品牌时,对相近行业的同名品牌一并进行注册,扎紧品牌“篱笆”,让投机者无空子可钻;一旦品牌利益受到侵害,要坚决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绝不能让投机者横行无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