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3月13日电(记者刘硕 高楠 段续)“我们的知识与他们造假的水平比起来,根本不够用,很容易被假货忽悠”,中国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村民陈文有告诉记者,他被近年来在农村销售的假货“吓怕了”。
在中国,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商品认识有限,农民曾是不少黑心商家坑害的主要对象之一。以农村小卖部、小超市为主体的销售网络曾是“三无”产品的主要销路,质量缺乏保障。
有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小卖店里面卖的酒、饼干、面包等不少都是散装的,质量差、口感不好,价格也不低。一旦吃出问题,出于邻里关系也没法退货。
不仅是食品,农村地区也成为一些杂牌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商品销售的主要地区。商家往往利用农民品牌意识低、容易听信宣传的特点来吸金。
不过,这样的状况在如今的中国农村地区有所缓解。
“村民买东西都开始看商标、生产日期了,挑得很仔细。”吉林省农安县闫家村闫家百货商店老板曹程程告诉记者,当地农民在购买白酒、方便面等商品时倾向于常见的大品牌,认为这样的商品质量更好、更安全。购买服装时也会选择规模较大的商场、专卖店,选择更保真、更时尚的商品。
即便是品牌意识和品质意识有所提升,但“维权”在农村依然是一个稍显陌生的概念。
吉林省农安县滨河镇村民马志斌在去年曾经买到过假农药,用在庄稼里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当他从电视报道里确认农药是假货时,农药都已用完,手里缺少有效凭证,只能忍气吞声。
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农民范春波告诉记者,虽然“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逐渐被农村熟知,但大家对消费者权益仍缺乏了解,很容易被“忽悠”,“遇到侵权问题,都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也怕耽误农时。”
吉林财经大学教师刘元胜认为,中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假冒伪劣商品困扰,只有通过广泛宣传和有力监督,缩小城乡消费维权意识差距,培养农民维权意识,才能提升农村消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