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欧美经济频频吹来复苏的暖风,并伴随着汇率和股市稳步成长的喜讯,但一向捧着金饭碗的跨国药企的老总们却高兴不起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险的赤字不断攀升,欧美政府针对医药公司制定了更加严苛的医疗保险准入制度,并在药费预算上严防死守。无论是药品强行降价还是医疗保险的准入限制,都让药企苦不堪言。2011年至2015年间共有400多件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这可以为政府节省巨额费用,但药企却因此损失了1000余亿美元的纯销售额,可谓是有苦难言。“屋漏偏逢连阴雨”,药企应对医疗保险费用减缩和药品专利过期的办法并不多。新药研发时间长、风险高,购买专利许可又常常是雾里看花。跨国药企开始推崇专业化经营,并专注于医药研发,但远水不解近渴,短期内见效的方法便是裁员。根据美国Bloomberg通讯社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全球前十一大生产处方药的药企总计裁员超过了14.3万人。其中排名前两位的默沙东与阿斯利康两家药企便占到了裁员总数的一半,分别裁去了超过4.6万和2.57万名员工,超过其原有员工数量的1/3,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公司则紧随其后,分别有1.7万、0.9万、0.8万员工被裁。裁员的数量与公司受专利过期的冲击直接相关,例如,近年来,默沙东分别有哮喘药Singulair、鼻炎药Nasonex、降压药Cozaar和Hyzaar等价值10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过期,阿斯利康则有消化病药Nexium、哮喘药Symbicort、精神病药Seroquel和降脂药Crestor等价值超过14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过期。以生产生物药品为主的罗氏和安进公司受到产品专利过期的影响较小,因为生物制品的仿制难度极大,且欧美国家对此类药物均要求重新进行耗资巨大的人体临床试验,因此即使在产品专利过期后仍然没有药企生产仿制品。以生产疫苗为主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赛诺菲因为化学药物专利过期损失惨重,但其对公司的整体影响不大。专利纷纷过期的药企开始实施裁员政策,一般来讲,公司会先拿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开刀,但实际裁掉的员工却是研发人员居多。缺少新产品理应加强研发,为什么研发人员在裁员中受伤最深?笔者认为,研发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裁员容易招人难,药企这么做有可能会伤了元气,但研发的投入通常是跨国药企成本最高的一个环节,无论是研发经费和人员工资都耗费不菲,因此裁减研发人员能最快降低成本,并恢复盈利。更重要的是,跨国药企已经意识到原有公司内部大而全的研发体系效率低下,无法与灵活、专注的中小型药物研发公司如Gilead、Biogene、Regeneron相比。因此,多家药企采取裁员的战略是为了打破原有封闭独立的研发体系,转向多方位合作联盟、虚拟研发、创新网络等发展模式,通过项目合作、许可授权等多种方式可以快速获得新的药物品种。因此,公司在裁员后只需要保留部分负责协调与组织工作的关键职位,通过裁员实现增效将不再是梦。在裁员中失业的大部分研发人员又在中小型医药研发公司找到新的工作,只是福利和收入会有所减少。
“专利悬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意味着新药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开发的药物或治疗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少,已知药物靶点的潜力几乎挖掘殆尽。相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等部门对新药的审批门槛日益提高,如果新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没有显著提高,将无法获得审批。“专利悬崖”对任何药企都是巨大又是无可逃避的挑战,它给全社会带来的好处是能逼迫药企变革业务模式以提高效率,为政府节省药费之后再创造出更好的治疗方法。这就好比一场严酷漫长的寒冬降临,没有准备或体弱多病的动物将冻饿而死,剩下的必然更加矫健!(刘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