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在湖北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签约会上,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格林美)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签署了3亿元专利权质押贷款协议。早在2007年,格林美就通过质押6件专利权,获得了首笔3021万的专利质押融资贷款资金。2007年底,格林美再次获得了40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2008年,格林美又获得了第三笔2900万元的融资。自此,这家以物质再循环利用为主业的环保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在28个地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融资服务等试点工作。2012年全年完成专利质押融资141亿元,著作权质押和商标权质押也也取得新进展。伴随着蛇年新春脚步的临近,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政策引导、银行助力、企业受益,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成效更为显著,有力助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质押融资 企业获益
与格林美不同,同处湖北的武汉吉事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吉事达)是直接与汉口银行对接获得专利质押贷款的。“2012年,公司接到大量订单,需要大批资金采购原材料,但我们都是定制生产,回款周期较长,只能去银行贷款。”吉事达总经理胡云飞对记者介绍,“后来,经人介绍找到汉口银行,由于我们没有固定资产,银行对公司进行了评估后,最终以专利质押获得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后来分别以现金500万元和票据500万元的形式予以兑现,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危机。”
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像格林美、吉事达一样受惠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和徐汇、闵行、杨浦、闸北区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全年上述五区有80家企业从银行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32亿元,其中60家企业以26件发明专利、84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专利质押贷款1.5亿元。
除专利外,著作权、商标质押在全国各地也发展迅速。在江苏,苏州市自2009年开始试行商标质押贷款,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全市至今已有17件商标通过这一形式实现融资22亿元。而江苏梦兰集团有限公司在2012年凭其“梦兰”注册商标,以商标专用权质押形式获得交通银行常熟分行发放的贷款2亿元,成为2012年江苏省数额最大的单笔商标质押贷款。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更让企业切身认识到知识产权是有用的,这有助于全面推动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一位从事地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由衷地表示。
政府搭桥 银企联动
2012年,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众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探讨更为有效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
在政策层面,2012年,全国各地、各部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持续稳定地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如福建、贵州、新疆、河北等地制定了专利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其中,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改委、经信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该省多部门合作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作用明显。
在银行层面,有关机构在着力降低风险的同时,还探索由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风险基金。2012年,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构建更为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尽管我们已经发放了不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但是,在当前融资环境下,知识产权评估难和转化难的现状,仍然使得融资风险较大。”一位银行界人士坦言,“为降低风险,在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我们往往也会综合考评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
在青岛,一种由“银行+担保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模式开始被尝试。2012年,青岛华商汇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华商汇通)与橡胶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交通银行青岛分行进行战略合作,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通过与专业知识产权机构、银行的战略合作,有效摆脱了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及处置变现方面的困境。”青岛华商汇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传勇告诉记者。2012年7月31日,华商汇通与相关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青岛科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00万元。
在湖北,依托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立了湖北省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将各类专利投融资服务的功能都集成在网站上,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银行、评估、担保机构等进行沟通,从专利评估到银行最终放贷,质押企业都可以随时在网上看到项目的进展。”武汉光谷知识产权联合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知识产权质押的流程的第一阶段是评估,其中的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认可提供的评估报告。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通过自身平台与9家银行达成协议,并已与评估机构会谈,以求降低评估价格,实现银行与评估结构的对接。同时,交易所再把资质不错的企业推荐给银行,银行从中选择,实现银行与优质企业的对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风险。”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市场化前景吸引了众多机构的关注。大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瑞集团总裁谢旭辉在1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国家政策的支持,已有的专利存量,知识产权巨大的转化空间和企业的融资需求,知识产权融资春天已经来临。(知识产权报 记者 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