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去年“双打”的基础上,今年全国质检系统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按照“抓质量要上新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强质检要树新形象”的总体要求,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执法,加大从生产源头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力度,突出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部署开展“双打”工作,严厉查处了一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证生产等违法案件,捣毁了一批制售假劣产品窝点,并通过建章立制,着力治本,探索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长效机制。
截至7月底,全系统共查处案件41197起,涉案金额20.2亿,移送司法机关案件548起,捣毁窝点2963个。共查验大宗出口商品390余万批次,货值金额2893亿美元;查获不合格产品9989批次,货值26.3亿美元。“双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全国质检部门加大力度,点面结合,纵深推进双打工作,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部署开展了以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农资、建材、汽配、化妆品五个战役为重点任务的“质检利剑行动”。
在以酒类为重点组织开展食品打假利剑行动战役中,建立并实施了白酒“两公开”制度;严厉打击了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目前已查处食品案件6826起,货值17580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7起;同时联合公安、工商等七部门,将生产、流通、进口等环节结合起来开展打击假冒侵权酒类产品打假专项集中行动。上半年,共检查酒类生产企业1万余家次,其中检查白酒生产加工企业7669家次,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743家次,其他酒类生产加工企业1820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54起,其中重大案件15起,查获假酒货值2388.4万元,捣毁造假酒窝点39个。
在农资打假利剑行动战役中,继续深入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农资打假“三下乡”活动,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3.8万人次,深入乡村2.2万个、农户8万户、检查样品1.7万批次,受理投诉举报2283起;在专项打假中,共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1363家,查处案件1701起,大案要案21起,货值6394万元,减少农业生产损失6828万元。质检总局创新督查方式,加强暗访摸排,掌握化肥、农药造假线索,直接组织打假行动;与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重点农资案件,增强震慑力;对办过的案件实行“回头看”抽查,提高工作有效性。要求各地质检部门以点促面推动整体工作,以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执法要求的方式,分别于3月8日和4月11日组织9省化肥打假联动和3省农药打假联动,共查处造假化肥案件35起,查获假劣化肥7128吨,货值1427.7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4起;查处造假农药案件5起,查获假劣农药7000公斤。同时坚持边打边说,进行深度宣传,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播出2部农资打假故事剧,共同策划制作《消费主张》、《农资打假在行动》、《春耕行动》等专题栏目7期;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参与一线执法,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报道9次,公布了15起春季农资打假典型案件。
在建材打假利剑行动战役中,一是联合有关部门部署建材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查处瘦身钢筋、粉末砖头、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已出动人员43138人次,查办建材案件3262起,涉案货值208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8起。二是协调解决“地条钢”执法问题。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中将“地条钢”列入淘汰产品,保持打击“地条钢”的高压态势。三是组织开展“清新居室百日行动”。针对百姓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人造板、涂料等装饰装修材料中甲醛、苯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打击查处。
在汽配打假利剑行动战役中,突出刹车片、制动液、润滑油、灯具等重点产品,突出打击无证生产、未经认证出厂、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假冒等重点违法行为开展重点打击。突出河北清河、辽宁凤城、浙江玉环等汽配生产重点地区,开展区域整治。全国质检部门已检查汽配企业7692家,查办汽配案件393起,涉案货值1125万元,捣毁窝点2个。
在化妆品打假利剑行动战役中,组织针对性暗访活动,对美白、祛斑类化妆品、防晒化妆品、婴幼儿化妆品等重点产品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违法添加等重点违法行为,开展检查查处。5月25日至31日开展了化妆品打假集中行动周,共出动执法人员12105人次,检查企业988家次,查处案件46起,货值金额1705万元。
在质检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地质检部门在全面打好“质检利剑行动”五个战役的同时,结合各地区实际,分行业、分区域、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了有当地特色的“双打”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一个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的“双打”网络。同时,重拳出击,狠抓大案要案,以查办大要案、办精品案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深挖案源,切实做到“主要犯罪嫌疑人不抓获不放过,上下游不查清、利益链不打掉不放过,保护伞不挖出不放过”。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持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在今年的“双打”工作中1至7月,全国质检系统共移送案件548起,涉案金额4.36亿元。
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各级质监部门进一步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安全监察等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以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管理的刹车片、机动车制动液、化肥、人造板等产品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农机、装饰装修材料、机动车零部件、电动工具、灯具、轮胎、电线电缆产品为重点,组织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厉查处无证出厂销售和假冒伪造CCC认证标志和证书行为,加大对获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复查仍然不合格的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以电梯部件、压力管道元件为重点,加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撤销其制造许可。继续巩固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成果,对重新审核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持续保持生产许可条件的乳制品企业,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同时,修订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许可条件,提高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组织对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出口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督查,进一步加强对进口食品安全的评估、考核、准入和检查工作。
在强化重点口岸执法,加强进出口产品监管方面,各地检验检疫局加大对进出口商品的监管力度及对目录外出口商品监督抽查力度。2012年截至5月底,共查验大宗出口商品253万批次,货值金额2191.66亿美元,查获不合格产品5295批次,货值25.287亿美元。继续加大对输非商品的检验和查验力度,严厉查处输非假冒伪造装运前检验检疫证书行为。充分利用各类证书核查机制,加强对企业出口产品和证书使用情况的追溯检查监督,跨区域、跨部门联手,严厉查处假冒或伪造检验检疫证书和原产地证书的违法行为。继续加强对进口有机产品的入境验证。
在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方面,重点围绕原料把关不严、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地理标志名称和专用标志使用不规范等现象,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监管和能力建设的调研和督查。加强进出口环节对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查验工作,严查进出口环节假冒伪劣获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案件。
在建立健全“双打”长效机制方面,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强案件移送,实现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加强“质检两法衔接案件移送信息平台”的建设。
在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质检系统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食品、农资、建材、玩具等为重点,集中采集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加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制定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